於敏
  一個絕密28年的名字,一段鑄核盾衛和平一甲子的傳奇
  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88歲高齡,華髮稀疏,高度近視,他便是中國“氫彈之父”。多年前,於敏這個名字就是絕密,直到1988年才得以解禁。
  作為我國核物理學領域的泰斗級人物,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於敏的科研生涯,曾經有一部分屬於四川。在位於綿陽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留下了他勤勉治學的身影和朴實生活的痕跡。2009年9月18日晚,於敏還曾站在四川的領獎臺上,接過一個沉甸甸的獎牌,成為建國以來四川省最具影響力勞模。
  絕密使命
  曾在科研攻堅期背《出師表》
  核武器,國之重器。當時國際上真正意義的戰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氫彈。
  即使時光倒流,老於仍會走這條路。“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於敏說。
  1961年1月12日,正當於敏在原子核理論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時,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他談話,秘密交給他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
  “我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轉行!”於敏說。
  從那一天起,他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連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氫彈設計遠比原子彈複雜,核大國對技術絕對保密。我國科研人員重擔千斤。
  一次核試驗前的討論會上,壓力、緊張充斥整個屋子。這時,只聽到——“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於敏和陳能寬兩位科學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將諸葛亮《出師表》背誦到底。
  那一刻,在座所有人無不以淚洗面,所有人真切體會到個人奮鬥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
  突破氫彈後,於敏帶領團隊乘勝又乾成幾件事——突破了核武器小型化、中子彈技術,為我國核武器發展戰略和國防高技術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今天看來,件件意義深遠。
  結緣四川
  曾和鄧稼先在綿陽工作、生活
  於敏曾在四川從事科研多年。如今在四川還保留著他當年工作生活的痕跡,綿陽梓潼的“兩彈城”就複原了當初於敏等科學家工作、生活的場景。
  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曾是中國“兩彈”(原子彈和導彈)研製基地。它位於綿陽市梓潼縣城西郊,占地數平方公里。包括於敏、王淦昌、鄧稼先在內的16位院士曾在這裡工作、生活十餘年,其間保存完好的167棟紅磚房見證了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史。“兩彈”元勛鄧稼先的工作室,鄧稼先和其他科學家的舊居如今都還赫然矗立……
  據報道,“兩彈城”由防空洞改建的三防教育館、由模型樓改建的中國兩彈歷程館已於2013年9月對外開放。如今,游客到這裡可以重溫以於敏為代表的昔日國防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場景。
  風高範遠
  被評為四川省最具影響力勞模
  德才兼備者,望眾。錢三強說:“於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大家爭論時,鄧稼先說:“我相信老於的。”《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載:於敏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於家客廳高懸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他說這是集體的功勞。他婉拒“氫彈之父”的稱謂。他說,核武器事業是龐大的系統工程,是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國各兄弟單位大力協同完成的大事業。
  於敏為人低調踏實。堂弟於確曾向媒體回憶,1960年伯父於振霄病故時,於敏回家為父親送終。此後長達44年的時間里,他在家裡就沒見過堂哥的蹤影。令於確感慨的是,雖然年年不能見到堂哥的面,但月月都會收到堂哥寄來的錢,26年堅持不斷。於確是用堂哥寄來的錢交納學雜費,步入了學校的大門。有一次,已經過了十四五號了,匯款單還沒寄來,於確的父親有點著急了。整整過了一周後,匯款單才郵到。後來家裡人才知道,那次於敏的工資被人偷了,只得東拼西借,把錢湊足給家裡郵寄過來。
  這位曾在四川工作多年,為我國核武器研究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在2009年9月收穫了來自四川人民的禮物。由四川省委宣傳部、省總工會聯合主辦的“四川省最具影響力勞模”評選活動,是我省慶祝共和國60周年華誕的一項重要活動,主要表彰在建設新中國和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的人物,他們堪稱“勞模中的勞模”。該活動歷時3個月,共有220多萬人(次)參與了投票。最終,於敏接過了這樣一個沉甸甸的獎牌——四川省最具影響力勞模。
  華西都市報記者張想玲席秦嶺綜合新華社  (原標題:“氫彈之父”於敏 曾在綿陽工作 被評為四川省勞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q76uqzq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