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大道——廣州開發區成立30周年系列報道之二
  12月21日是廣州知識產權法院開始受理案件的第一天。上午9時許,法院迎來了首批當事人(代理人)。當天共有6名當事人(代理人)遞交了11份立案材料。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在北京、上海、廣州率先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於12月16日在蘿崗區法院掛牌成立,為廣州開發區強力構建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裝上了“核心”。
  中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改革向深處要紅利,向難處求突破。今年“三十而立”的廣州開發區,秉承三十年來的“改革慣性”,在知識產權保護和審批制度改革方面繼續探路攻堅。
  知識產權保護鏈已形成
  廣州開發區是國際合作和創新資源集聚區,目前已經引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協廣東中心、省知識產權集聚中心等重點項目,形成了集代理咨詢、信息分析、專利運營於一體的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加上此次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落戶,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保護鏈條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引進國外的資金、項目不少,但先進技術、高端人才的引進還不夠多。技術引不進來、轉化不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上對國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放心。這是中國拓展對外開放領域的最大障礙之一。實踐證明,發展知識經濟,沒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體系不行。
  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在北京、上海、廣州率先設立知識產權法院的決定。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於12月16日在蘿崗區法院掛牌成立。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在未來三年內,在廣東省內跨區域管轄(除深圳市外)專利、商標案件。對於技術類案件,其司法轄區將跨越廣州市,涵蓋整個廣東省。
  爭取到這塊“金字招牌”,對廣州開發區意義重大。為什麼知識產權法院最終落戶廣州開發區?據瞭解,這是基於廣州開發區特有的知識產權保護優勢。
  廣州開發區是國際合作和創新資源集聚區,目前已經引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協廣東中心、省知識產權集聚中心等重點項目,形成了集代理咨詢、信息分析、專利運營於一體的知識產權服務業集聚區,加上此次廣州知識產權法院落戶,廣州開發區知識產權保護鏈條已經形成。
  以廣州知識產權法院為核心,廣州開發區將形成知識產權生態鏈,成為全國知識產權保護新高地。筆者瞭解到,下一步廣州開發區與新加坡將重點合作共建知識城知識產權國際智庫,創新知識產權國際交流合作機制。
  此外,廣州開發區還將引進新加坡知識產權學院辦學模式和研究力量,依托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校,成立知識產權研究教育培訓基地(研究院),培養知識產權與商業融合的高端人才。據悉,北大華南知識產權研究院已落戶廣州開發區,目前研究院建設方案已通過專家論證,即將啟動運作。
  深化改革引領新常態
  廣州開發區將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監管方式。能夠通過事後備案實現監管的,一律取消事前審批,加強執法抽查;能夠通過事前網上登記備案的,取消現場辦理和審批,加強監督檢查;能夠通過招標、競拍等形式實現有限資源分配的,取消審批,建立退出機制。
  2014年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深化改革這個時代課題中,廣州開發區繼續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
  經濟進入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必須依靠進一步深化改革,其中,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是重中之重。今年,廣東大力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其中,廣州開發區是全省“完善事中、事後監管標準”改革的唯一試點區域。
  “能不審批就不審批,不審批還要管得住。”廣州開發區政研室主任陳永品透露,廣州開發區將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轉變監管方式。能夠通過事後備案實現監管的,一律取消事前審批,加強執法抽查;能夠通過事前網上登記備案的,取消現場辦理和審批,加強監督檢查;能夠通過招標、競拍等形式實現有限資源分配的,取消審批,建立退出機制。同時探索將市場監管對象劃分為禁止類、管制類、自律類三類,並用不同的方式進行管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
  今年是廣州開發區成立30周年。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廣州開發區的發展歷程一再證明:改革是最大的發展紅利。改革步子邁得越快,發展就越快。
  面對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廣州開發區一再祭出“改革”這把利劍,斬斷束縛發展的藩籬枷鎖。成立初期,廣州開發區就率先探索土地出讓有償使用,解決外商落戶的土地需求;面對機構臃腫帶來的發展減速,廣州開發區在全國率先實行“大部制”,極大釋放活力;承受著巨大的外來工管理服務壓力,廣州開發區打造出“金雁文化”這一外來工自我管理的服務品牌;在深化改革階段,廣州開發區在審批制度改革、簡政放權、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繼續扮演“探路者”的角色。
  沒有不斷深化的改革,就沒有今天的廣州開發區。在過去和未來的道路上,改革都會是發展的最大紅利,廣州開發區30年的改革發展歷程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細說廣州開發區三十年改革
  土地出讓
  工業用地有償出讓全國首例
  廣州開發區早期的改革,大部分是圍繞經濟體制改革進行,這和開發區當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主題相符。
  在今天的中國,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已經成為常識。但在26年前,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還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全國第一次工業用地有償出讓就發生在廣州開發區。
  早在建區初期,開發區就提出了“引進外資成片開發”的設想,準備在北圍港前工業區1.06平方公里內,首先進行集中開發、包片開發。
  當時,法國魏特勒公司擬在開發區包片開發,並花費了16萬美元請了英國最有名的評估公司進行可行性研究,論證的結果是不可行,因為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國家土地法也明確規定土地是不允許轉讓、出租和買賣,外國公司不可以有土地產權。
  為瞭解決土地政策難題,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專門成立專題小組進行研究。時任開發區條例法規處法規組副組長劉志煌回憶:“經過一段時間的多方論證、反覆研究,我們考慮把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開。”
  當時關於土地使用權如何轉讓,頗費一番思量。轉讓,實際上還是買賣;出租,又擔心被扣上“新租界”的帽子。後來,廣州開發區發明瞭“出讓”這個詞——只是將土地的使用權“有償使用”和“出讓”,這樣的處理模式與國家法律並不衝突。
  隨後,廣州開發區立即向國務院特區辦彙報,報告一直打到中央領導那裡,最終獲得可以試點的回覆。1988年3月21日,廣州開發區在廣州新港的海員大廈對第一批工業用地的土地使用權進行公開招標。這是我國首次出讓工業用地。
  廣州開發區關於土地有償使用觀點的提出和實踐,在全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對國家憲法和土地法的修改。1988年4月12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對原《憲法》第十條第四款改為:“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按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大部制”
  改革紅利吃了20年
  改革開放的國門一打開,外商蜂擁而至。1993年,廣州開發區成立不到10年,工業產值就達到20多億元。經濟體制改革的腿邁出去了,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滯後的問題漸漸凸顯出來。
  1993年,廣州開發區創辦9年,機構和人員越來越多,甚至顯得臃腫:當時開發區地域面積只有9.6平方公里,工業產值20多億元,但區黨委、管委會的職能部門有20多個,機關幹部職工人數達368人。
  機構臃腫、職能交叉帶來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同時也影響了經濟發展。1992年,廣州開發區工業產值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還低4.2個百分點。當時開發區幹部職工情緒低落,產生了這樣那樣的埋怨情緒,到了必須用機構改革理順體制、釋放活力的時候。
  1993年,廣州開發區推行機構改革,率先實行“大部制”。通過改革,將區黨委、管委會20多個工作部門整合為8個,編製由368人調整為241人。現在看來,1993年這次改革依然是十分超前的。改革把黨委和政府“兩張皮”捏合在一起,黨委、管委會辦公室合併,區紀委與監察局、審計局合併,組織部和勞動人事局合併。
  廣州開發區的核心任務是經濟發展,服務企業是重中之重。為了減少企業辦事環節,1993年機構改革推行“大系統管理”,把經濟綜合處和企業管理室合併成立經濟發展局;把基建規劃辦和徵地建設辦合併在一起,成立規劃建設管理局,不僅精簡了機構和人員,也簡化了辦事環節,避免了工作中的推諉扯皮,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1994年起,廣州開發區進入新一輪高速發展期,迅速成為全國開發區單位面積產出比最高的開發區,行政效率躍居全市前列。不能不說,這些都與開發區那次機構改革所釋放的巨大能量和活力密切相關。
  “金雁文化”
  創新社會管理新區宜居宜業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增長帶來的狂喜讓人們暫時忘記了其他方面的不足。富起來之後,矛盾卻凸顯了。
  對於廣州開發區來說,最大的社會壓力來自外來員工的管理和服務。開發區早期是一個純粹的工業區,本地居民很少,文化設施缺乏,外來員工缺乏歸屬感,彼此之間又是陌生人。當時,外來員工的服務在民生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文化服務等方面都存在不足。
  1994年,為解決外來務工人員住宿問題,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建成了第一員工大廈和第二員工大廈,並於1995年成立廣州開發區員工服務中心,負責兩棟大廈的管理和入住員工的教育、培訓,此舉為全國開發區首創。經過10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員工服務中心總結出一個獨具特色的員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三自管理”)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金雁文化”品牌。
  在開發區員工集中居住的樂飛家園,筆者看到,公寓配套設施齊全,網吧、閱覽室、課堂、商店、餐廳一應俱全;籃球場、乒乓球室、健身房、藝術排練場應有盡有,仿佛置身於大學校園。下班時間剛過,員工們陸續回到這裡,他們或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或在藝術排練場弄琴鼓瑟,或在閱覽室內品茗讀書。
  在廣州開發區,像樂飛家園這樣的員工公寓有30多處。在區員工服務中心的指導下,這些公寓都建立了金雁黨工團組織,這些組織的負責人和積極分子都是外來務工人員中的骨幹。他們帶領員工成立了金雁藝術團分團、球隊等社團,併在區員工服務中心的指導幫助下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社會管理和服務體制改革屢屢創新,使一個管理難度十分巨大的新區變成了宜居宜業的新城。
  撰文:曾妮 開宣  (原標題:廣州開發區找準深化改革“突破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q76uqzq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